总算是知道人民文学是什么样的东西了,寥寥且多不敢恭维的小说之外,小半本竟然是什么狗屁不通的诗歌、还有打着文学旗号的企划文章,到彩色插页就是赤裸裸的广告了,简直一个大宅门里的妓院,干着下流的勾当,却非要顶着纲常的牌楼。
今天翻一本旧小说月报,看到迟子建的一篇《第三地晚餐》。
第三地是甚意思?若非作者解释,还真的没听说过也不知道。现在网络和纸媒都是直白的主儿,包养、一夜情乃至小姐之类的词汇和事迹都已经赤裸裸的躺在公众的眼前,尤其是在标题方面,唯恐不够暴露。可作家偏偏给小说用了这么一个生僻的名字,可见作家还不够与时俱进。
故事就跟这个标题一样,文学!内容可以概括为“第三地+晚餐”。
所谓第三地,就是野窝、幽会的地方、云雨交欢的地方。晚餐不用解释,就是生活中必不可少,尤其是城市人一日之中几乎唯一能与家人聚在餐桌前吃的那顿饭。
就像两项医学指标,这两样东西完全可以验证一个当代都市家庭的健康程度,透过这两项指标,还能知道当代都市家庭所处的是什么样的大环境。
马每文和陈青的分居以及“暗战”只不过因为一次误会,在单位不顺利的陈青中午回家与丈夫不期而遇,这是从来没有的事情,马每文要求行事,陈青心里有事无意纠缠,然后各怀心思的两个人就分居了。先是马每文以为陈青外面有人了,开始周末出逃,周一把两张往返第三地的票据摆在自己房间的床头;为了博得心理上优势,陈青也开始了前往第三地的旅程,她没有想象中马每文那样的第三地目标,只是寻找需要的男人给他们做晚餐。外面的晚餐做的很显功力,但家里,他们俩的晚餐却越来越寡淡。事实上,两个人只不过是在内心里博弈,希望给对方压力,引起对方注意。当马每文揭开自己第三地之旅真实情况时,陈青才发现马每文只是去第三地吃女人做的晚餐,而且始终未能如愿。
二人世界里面的两个人分别关上了各自心扉的结果是双双遭遇不幸。
又一个灰色的故事。
叶广苓的《三击掌》在手边放了挺长时间,每次翻到都回不自觉翻过去,意念中老是把这三个字看成三岔口,本能的就会想到让人厌恶的所谓京腔京韵的宅门故事,所以直到昨天才细看了一遍。
结果倒是让人意外,虽然讲的是北京的故事,也有宅门里的人物 ,但却有另外的眼光和故事。两家两代人的提纲挈领的故事,说的却是世事变迁、人心百味,讲的是“个人化的眼光中一次巧妙的主旋律叙事”,哈哈。
记一下。
(今天是7月4日,看页面上的统计,这篇是第7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