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农,六十多岁,盘起的羊肚手巾下,一张枯瘦的脸,面皮粗厚而紧绷,散发着麦粒的颜色,要是他圪蹴在向阳的墙根晒太阳,就有了符号的意味:对生活一无所知而且已经被类似的前辈同行洗脑的所谓艺术家灌输给城里人的中国北方乡村,大概就是这个形象。
昨晚在电视上看到一个从陕北榆林来的一个老农民,站在湖南卫视《背后的故事》演播厅里,对着周笔畅用改编了歌词的信天游唱起了赞颂的歌。事情的缘起大概是周笔畅曾经为“母亲水窖”工程代言。这个工程大概是通过向社会募捐,并用募捐的善款在陕北等缺水的地方修建可以储水的水窖,积攒雨水,以解决缺水时人们的饮水困难。大约周笔畅曾经到榆林的这个地方,而且这个地方也修建起了“母亲水窖”,人们受到了切切实实的关怀。
“……笔畅的恩情永不忘”,在送给周笔畅家乡特产和自己孙女纳的鞋垫之后,老头子这样唱道。是不是能想起来当年陕北人民歌唱党和领袖的味道?
暂时不去想这是不是周笔畅的经纪公司一次成功地宣传活动,这也不是这里所关心的问题。重点在于一点点让人感受得到的关爱在这些老农心里所获取的位置。歌里唱得好,不爱那么多,只爱一点点!或许还可以反过来说。
当艺术家用他们臆想的这些形象散布他们广袤的没有边际的爱或者真理的时候,估计没想到还有这样的实诚的东西。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